新闻中心 /News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禅的审美”入门:当下感受觉知事物本身的美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禅的审美”入门:当下感受觉知事物本身的美你会因一朵野花而感受到万物之美吗?你会因四季变换而体悟到事事无常吗?禅的美学在于当下和一切的美契合,它脱离了低级趣味,远离了实用主义,对治了虚妄分别。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乐鱼·体育,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相传灵山之上的一次,释迦牟尼佛在巍峨的大殿内说法,广布福音。一时间,祥云缭绕,顽石点头,猛兽驯顺,凝神。鲜花供奉时,佛陀有意无意间,以右手拈起一朵普通平常的花,微笑示众,但默而不语。各路都被他的举动吸引了,极力想去参透此举的深意。
佛陀悲悯的目光所及之处,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等高足茫然失措,口诵佛号,纷纷低下了头。当佛陀的目光落在迦叶脸上时,迦叶却报以会心一笑。这一笑,便开辟了鸿蒙,繁衍至今的禅宗从此诞生。
被奉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的摩诃迦叶尊者,究竟因为“拈花”悟到了什么?若以常理思维,难点颇多:佛祖为何不明说?为何要用这种晦涩难懂的方式表达?难道是故作为难?
当芭蕉走在偏远的乡村道路上,在陈旧破损的篱笆墙边,发现了这一枝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野草正在开花。这朵小花是如此地纯粹自然,没有一点想引人注目的意思。然而,当你看着它的时候,它的含蓄谦卑,便唤起了真诚的喟叹。这位诗人没有用特别的诗情表达羡慕或赞美,忧伤或喜悦,却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见到了存在的最深神秘。
丁尼生也看到了一朵花,也有着近似的情感。不同的是,他先把花从生长的土地上拔离。比起花本身的生命目的,他更在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了解你吗?我能从你身上得到存在的奥秘吗?将这种分析性的思维,述诸理解、概念和语言,便形成了“二元对立”。
在《禅与心理分析》中,还有一段:“喜马拉雅山脉可以激起庄严的敬畏,太平洋的波涛可以引起人的无限感受。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诗意地张开,觉得在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着超乎卑微的存在,这样的‘光华’犹如净土。”
心怀若谷的人,爱自然爱得如此深切,以至于觉得同自然是一体的。他的感受太丰富深沉了,没有欲念去把它概念化。他与荞花互相对望,不需要移情或共鸣,便有了“相看两不厌”的意趣。
芭蕉的沉默,便是禅的沉默。沉默并不意味着没有表达,正如弗洛姆所说,“花开始意识到它自己,是一场静默的雄辩。”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我们对待一棵古松,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木商是实用的,知觉到的是值多少价钱的木材;植物学家是科学的,知觉到的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如若想见到它的美,就要专持美感的态度,觉知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它的盘曲如龙和昂然高举的气概。
朱老先生说,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是“宇宙的人情化”。在聚精会神中,我们会忘却自我。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实验的、科学的思维,就仿佛“提灯寻影,灯到影灭”,让美感荡然无存。
唐代禅僧天皇道悟禅师在指示龙潭崇信禅师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见性,要见则当下便见,思惟测度就是错)——就是这“拟思即差”,历来叫多少修道人与自性清净的“本地风光”擦肩而过。
曾有人请教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用功,他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大家都是这样,那所有人都一样用功吗?大珠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所谓“心无二用”,是很清楚自己正处在什么状况,不会把现在与过去、未来颠倒混淆。面对一朵花开、一棵古松,乃至一事一物,都应“见则直下便见”。吃饭时胡思乱,入睡时迴肠百转,只能落得食不知味,乱梦连连。
《祖堂集》卷十九记载,灵云志勤禅师拜访沩山灵佑禅师,“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灵云禅师见色明心,必然是只将一朵桃花当作它本身来对待。而这个发悟,是在“昼夜亡疲,如丧考妣”的精进之上。面对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有没有夜以继日的奔劳?有没有仿佛丧失生身父母那般的悲痛无着?
禅师常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激励学人:前缘积蕴成熟,方有触机即发;须至“百尺竿头”,方有“豁然失手”。顿悟从来都不是突然降临的,莫让愿景成了妄想。与其捶胸顿足,百祈千求,不如日积月累,“百尺竿头住”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