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互联网基础资源枢纽作用凸显
互联网基础资源枢纽作用凸显互联网基础资源是指域名、IP地址、AS(自治系统)号码及其所构建的域名系统、路由等互联网架构体系与协议。在保障网络互联互通、高可扩展以及支撑各类创新应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份,我国“CN”域名数近2000万个,网站数约为383万个,上网用户数10.79亿;IPv6用户超7亿,规模居全球第一位。“互联网行业加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枢纽和基石作用更为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说。
网络基础资源快速发展离不开服务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作为国家域名服务平台,我们构建了‘两地三中心+全球服务节点’的服务型分布式架构,实现了单机到分布式、实体到云端、大容量到轻量化的敏捷部署。完成了对国内主流运营商、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及全球的广泛覆盖,平台服务可用性连续9年达到10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介绍,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厂商自主研发DNS(域名系统)产品,其在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表现优异。
此外,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平台基于38个大类、74个小类的监测项指标,对所有域和超过百万台DNS服务器进行实时监测,为研究分析我国和全球互联网运行状况与安全发展态势提供重要支撑。国家IPv6监测平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用户、流量、网络、应用等各方面的数据监测与分析。
当前,新型工业化建设稳步推进,车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业务对网络连续性、低时延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需强化各类网络场景下的泛在移动能力。同时,为更好支撑用户和网络的双向匹配,需要实现网络、计算、存储资源一体化智能调度。
“随着新型工业化融入更多新业态,数据泄露、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网络钓鱼等网络安全风险更加严峻,从互联网基础资源层面构建可自愈、抗攻击的服务体系对网络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刘郁林表示,针对上述挑战,一方面要持续提升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围绕域名注册、解析、查询服务等需求,加强国家域名核心系统统筹规划,持续提升服务性能和水平,夯实公共服务根基。另一方面,面向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提升域名等标识技术高效化、安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更度的精准调度技术,有效应对泛在互联场景下海量设备与业务的交互需求;要深入开展“IPv6+”技术研究,支撑网络全面升级,满足工业应用场景对互联网大带宽、广连接、安全化自动化、低时延等需求。
徐晓兰提出,要大力开展新型网络标识、网络寻址解析等互联网基础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下一代互联网、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我国数字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刘郁林同样认为,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的创新应用leyucom乐鱼官网,在新赛道实现新突破。同时,应积极推动互联网基础技术标准研制,聚焦DNS、IPv6等扩展技术,提升我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记者 李芃达)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