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文明而驰 驭新风前行

2024-06-18 04:26: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载文明而驰 驭新风前行社会风气是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风向标”。作为一座自信自强的人文城市、砥砺奋进的转型城市,近年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构建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推动时代新风润泽千家万户。

  为传承端午文化,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海棠社区的居民欢聚一堂,共同体验包粽子、制香囊、绘彩蛋、划旱舟等传统习俗,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还在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搭建起了“连心桥”。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今年以来,万东镇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与共建和谐邻里相结合,举办了包括“幸福生活对对碰”等在内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居民共享文化盛宴。

  “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邻里间多了接触交流的机会,关系越来越亲近、情谊越来越浓厚。”万东镇海棠社区居民张凤兰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手工体验、文艺汇演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的平台乐鱼·体育,既增强了“高楼时代”的脉脉温情,也推进了互知互信、互亲互爱、互敬互尊的邻里文化建设,让邻居更亲近、社区更和谐、城市更文明。

  “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是构建和谐邻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万盛经开区,越来越多的“好邻居”涌现出来:“网格员”董建华,化身纠纷“灭火员”,了解矛盾根源并积极劝说,抚平了邻里间的怨气;“和事佬”霍兴维,定期到“和事堂”坐班,用心化解了村民的烦心事;“调解员”李广聪,耐心调解矛盾,并为大家解读法律法规,帮助当事人双方打开了心结……

  在他们的带动下,如今,助人为乐、关心社区、奉献爱心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共建共享成为和谐邻里的最美“画外音”。

  12对新人在证婚人、亲友及现场观众的共同见证下,踏上红毯、缓步走向喜堂,一起宣读结婚誓词……

  3月23日,石林景区上演了一场浪漫的集体婚礼,万盛经开区第二届婚俗改革集体颁证活动吸引了辖区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婚嫁新风尚。

  今年以来,万盛经开区民政局、区妇联以“520”为契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持续探索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相亲联谊会等各类简约、时尚的“治风”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和新婚俗理念。

  除了聚焦“爱情美”,万盛经开区还积极推进“婚姻美”“家风美”建设。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妇联、区教育局等部门积极协同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借力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选树评比,弘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好家风支撑起好风气,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一大批价值鲜明、导向突出、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文明家庭脱颖而出。截至目前,万盛经开区已创建全国最美家庭5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3户、市级文明家庭4户、区级文明家庭114户。

  同时,万盛经开区还持续丰富创建活动的形式,举办“学党史、传家风、育新人”家庭亲子诵读、廉政家风宣讲活动,“小家传大爱共筑家国梦”“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传承好家训培养好家风”分享会,通过教育引导、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之中,为推动全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段时间,夜晚的万盛经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格外热闹。晚上8点,吉他教室里传出悠扬的吉他声,十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从音符的辨认、弹奏的方式学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拨动琴弦,单调的音符汇成了一段优美的旋律。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在万盛经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白天忙碌的身影在夜幕下摇身一变,青年们成了流行钢琴的弹奏者、硬笔书法的书写者、形体拉丁的起舞者……

  今年以来,万盛经开区团区委依托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了万盛经开区“青年夜校”,开设了书法、绘画、钢琴、瑜伽、形体拉丁、美妆等15门精品公益课程,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奏响了青年“业余充电、交流交友、休闲放松”的生活“三部曲”,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多社交选择。

  “在这里,我找到了许多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90后”青年邓帅说,除了上“夜校”,在空闲时间里,他也会和新认识的朋友去爬山、骑行、旅游。

  “来上‘夜校’前,我几乎每天都过着上班‘盯电脑’、下班‘葛优躺’的生活。”市民王潍说,她报名了“青年夜校”的绘画课程,几堂课下来,她不仅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绘画作品,还结识了“相见恨晚”的朋友。

  “‘青年夜校’开设以来,已吸引全区150多名青年学员参加。”万盛经开区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说。“夜校”繁荣的背后,既体现了万盛经开区日益提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知识、技能的渴求。下一步,万盛经开区团区委将持续聚焦文化内容供给,合理引进更多的专业化社会力量,加强夜校课程开发,形成课程迭代长效机制,丰富青年公益课程内容,促进青年发展。

搜索